韦曲得名于西汉。据年开辟长安县城西路时,在西韦村结合“三黄冢”处出土的《唐韦幾墓志铭》记载:韦幾,唐贞观年间人,其21世祖西汉宣帝时丞相韦贤初居此。新编《长安县志》载:“自汉丞相韦贤、韦玄成父子徒居长安县后,史志记载及考古发掘证明,其墓葬多在南里王村及韦曲镇北鸿固原一带,在南里王村者称“茔先茔”,在鸿固原者称“大茔”。《汉书·韦贤传》称:韦贤自幼聪明,诚实少言,稍大后专心读书,号称“邹鲁大儒”,以“公车”征聘他入长安做官。韦贤的幼子韦玄成,汉元帝时官拜太子太傅,任御史大夫。后来,又任丞相,复爵为扶阳侯。从此,杜陵成为韦姓家族荣耀的兴盛地,从此又向全国迁徙史称京兆韦氏。至五代,韦姓家族为相者多达22人,因之民间俚语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韦氏之显赫地位。
作为古长安京畿之地的韦曲,从西北皂河岸边的古杜伯国首堡到东南少陵原畔的西汉名地朱坡,从东北明藩王陵墓群的大府井到西南汉唐遗音圣地何家营,可谓锦绣成堆,步步珠玑。盛唐时期,这里还是贵族豪门的聚集之地。从韦曲向南,至终南山麓,其间宫殿、寺院、亭阁、塔影、波光、林泉、花木,佳景如陈,随处可见,成为当时社会名流、文人雅士逸居会友和赏春踏青的极好去处。这种人文景象,在唐诗中多有记述。唐天宝初年,诗仙太白供奉翰林,游览杜陵原时,即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杜甫在长安十年,写下了“朱门自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传诵名句等诗篇,奠定了他的诗圣长安韦曲街道一角位。他在《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等诗作中,多次提到韦曲、杜曲、皇子坡、瓜州堡等地,并对韦曲给予极大赞誉。罗邺的“韦曲城南锦绣堆,千金不惜买花载。”罗隐的“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郑谷的“韦曲樊川雨半晴,竹庄花院遍题名。”韦庄的“时人若要知名姓,韦曲西头第一家。”都已成为颂扬韦曲的佳句。
韦曲是汉唐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久居之地,仅韦氏家族中就涌现出了许多英才,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医学家、画家等。继西汉韦贤、韦玄成父子之后,北周的军事家韦孝宽,其兄韦夐号曰“逍遥公”,在韦曲修读书台。到了唐代,韦氏家族名相更多,如韦弘敏、韦待价、韦方质等,特别是在武后、中宗、睿宗三朝屡建奇功的韦安石在韦曲建立别业,以林池华亭号为胜地。唐中宗时的大诗人韦应物、前蜀大诗人韦庄以及画家韦偃、韦鉴、韦銮,均处于此地。又如史载的建筑学家韦淮,经济学家韦坚、音乐家韦万石、医学家韦慈藏,均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韦曲被称为“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唐代名相杜佑、大文学家韩愈、著名诗人郑谷等人的别墅就有数十处,见于诗文的还有何将军山林、郑驸马池台李氏园亭以及岑参、郎士元、刘希古、元祯等人的别墅,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罗隐、孟郊均有著名诗作,因而此地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
而今,韦曲周围的凤栖塬、少陵塬和神禾塬,宛若覆鼎,地祥凤集,以其古老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景观、沃土成金的价值,正在被世人所认识、所开发利用。韦曲一带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呈现岀一派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景象。
·TheEnd·
-下一站西安-
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熊出没家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