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稀蕨类植物:单叶贯众
花木君
我国现有已知蕨类植物有余种,占世界种数的20%左右,是世界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近些年来对蕨类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我国蕨类植物数量不断减少,不少种类已处于濒危状态,其中近种蕨类植物处于受威胁状况。然而,目前国家列入保护的只有30多种,受到保护的蕨类植物不足中国蕨类植物总数的2%。
在上世纪末《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出版以来,先后有10余种蕨类植物被宣布灭绝。目前,已有单叶贯众、光叶蕨、中华水韭、南洋石韦和海南金星蕨等被重新发现,但埃及苹、边果蕨、三叉扇蕨、修蕨等多种蕨类植物仍多年不见野外踪迹。
究其原因,一是可以体现我国野生蕨类植物资源之丰富;再就是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野外调查之薄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关于蕨类植物科普知识之缺乏。别说一般群众,就是分布地的工作人员都会经常和这些珍稀植物擦肩而过,当然蕨类植物难以辨识相互类似这是植物界的常识。
就拿现在来说,笔者在介绍一些珍稀蕨类植物的时候,往往读者都会在文章下面评论,大多是“当地经常见”、“这里有很多”之类,其实,读者看到的不一定是我们介绍的物种,这些蕨类只是看起来“貌似”,并非文章所指,因而似是而非。因而我们要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尤其是在可能(估计)分布地更为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某些濒危植物确实存在,而我们野外调查工作缺乏导致。这点就要提醒广大读者,如果看到文章中的一些濒危珍稀物种,可以联系当地的林业部门或者研究机构,最好可以拍照和记录坐标,这样可以迅速反馈,从而弥补野外调查不足的缺憾。“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努力,共同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添砖加瓦。
以上只是一些题外话,本文想介绍的是一种曾经认为灭绝又被发现的珍稀蕨类植物,那就是国家Ⅱ级濒危珍稀蕨类植物——单叶贯众。
单叶贯众(CyrtomiumhemionitisChrist),是鳞毛蕨科、贯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4-28厘米。根状茎直立或斜升,密被披针形深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4-28厘米,基部直径1-3毫米,禾秆色,腹面有浅纵沟,通体有披针形深棕色鳞片,鳞片边缘全缘或有睫毛状小齿,常扭曲。
叶簇生,通常为单叶(即仅具1片顶生羽片)或有时有1-2对侧生羽片,三角卵形或心形,下部两侧常有钝角状突起,长4-12厘米,宽35-10厘米,基部深心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边缘全缘或波状;有时下部深裂成一对裂片或成1对分离的羽片;具3出脉或5出脉,小脉联结成多行网眼,腹面微凸出,背面不明显;叶为革质,腹面光滑,背面有毛状小鳞片;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囊群盖圆形,盾状,边缘有小齿。
单叶贯众星散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西畴、麻栗坡和贵州西部石灰岩地区,生长于海拔-米的常绿阔叶林林下岩石隙中。有报道称西藏、四川和海南有发现(未查到资料),另外越南也有少量分布。
单叶贯众作为濒危稀有种,在中国国务院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单叶贯众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名单中,单叶贯众被列为濒危(EN)。
单叶贯众和贯众同属不同种。贯众是著名中药材,为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的根茎及叶柄残基,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特别是对多种病毒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并可明显地抑制肿瘤细胞(《中国药理学通报》)。然而一般群众则是来者不拒,因而单叶贯众也被乱采乱挖,再加上零星分布,种群稀少,以及环境变化和污染导致单叶贯众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
欣喜的是,本世纪初以来,有多处报道重新发现单叶贯众的身影,并且有人工栽培的图片资料,看来,单叶贯众的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尚需要进一步调查,另外人工栽培和规模培育也应该加快速度,可以适当在原分布地进行播种繁殖,扩大种群,使得野生单叶贯众可以自然繁殖,从而避免再一次灭绝。
另外提醒以上分布地的群众如果看到野生单叶贯众,一定要妥善保护,不要随意采掘,毕竟,爱护自然和保护珍稀物种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0-22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