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形(十瓣)
叶形、
下图盘子象芡实叶形状
下图盘子象某种六叶草型
下图哥窑托盏是花朵形
石榴形
2、釉色:主要有正青色釉、粉青釉、浅青釉、灰青釉、油青釉、白釉、月白釉、炒米黄釉、浅黄釉等。其中浅青釉和浅黄釉相对居多。下图是日本出光美术馆的哥窑青釉匜(博物馆命名为屈卮值得商榷)。粉青釉:下图是笔者哥窑王收藏的南宋哥窑粉青釉葵花洗浅青釉色,哥窑屈卮灰青釉白釉(与月白釉相比,玉质感更强)月白釉,与上面白釉相比不如白釉玉质感强,但乳浊性更强。炒米黄釉浅黄釉
3、釉质。哥窑釉是用钙碱釉配制,属乳浊釉,大致主要有3种釉质感,透明度都很低。3类釉质都非常纯洁无杂质,都有玉质感,有玉的“润”感,釉质不干、不枯。在实际眼学鉴定中,a类和b类,b类和c类有些难以截然区分开,但故宫博物院对釉的成份氧化钾、氧化钙以及三氧化二铝和氧化硅检测数据显示,釉的成分确实有3类。乳浊性强的是因为釉中氧化钙偏高一点流动性就差一些,这类一般没有紫口露出。有没有紫口露出除与釉在高温下的流动性有关系,还应该与釉的厚薄程度和施釉层数有关系。目鉴釉面、釉质外观a、b、c类之间还有过渡类型;简单目鉴可看成有紫口和没有紫口两类。a类、玉质感很强,象新疆和田白玉、青玉,也象凝固的油脂。下图杭州西泠春拍的蒜头形南宋的哥窑砚滴残器。
下图北京保利春拍的哥窑小瓶修复器实际上是南宋的,釉玉质感很好。
b类、玉质感不错,乳浊性也不错。c类、乳浊性很强,有一定的玉质感。4、缩釉现象。
a、在乳浊性很好c类和玉质感比较不错的b类这两类釉质釉面上,一般有缩釉孔,玉质感很好的a这类缩釉现象也有,缩釉处数一般比前两类少一点,基本都是以缩釉孔为中心发射出几条开片铁线或金丝。缩釉孔一般近似圆形。现在能够仿制出自然缩釉现象特征,也有特意凿出小孔当缩釉的仿品。交接处缩釉现象,贯耳(或别的部件)与主体连接处、底部平面与侧面交接处一般有明显的缩釉现象。比较大的缩釉条或缩釉孔一般出现在部件与主体或底部平面与侧面交接处,大片平整釉面上出现的较大尺寸缩釉条或孔有疑问,一般只出现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缩釉孔,缩釉孔边缘圆润。5、口沿釉环现象和流釉露出紫口现象:不一定全部釉环都明显(釉环是多次施釉后在口沿下一点堆积而成),也不一定全部有紫口现象。南宋年内3种主要釉质作品或是老虎洞窑址内南宋时期3个不同龙窑或是南宋时期不同阶段哥窑作品釉配方有一定的调整,导致釉的流动性、乳浊性、釉质感有一定差别。南宋哥窑一般都是多次施釉,釉的层数和厚度以及流动性决定了釉环是否明显和紫口是否存在。釉流动性强的一般露出紫口,但釉环不明显;流动性弱且施釉层数更多的哥窑一般没有紫口但釉环比较明显。6、酥油光现象“粥皮”:不一定全部有,玉质感最强的白釉这类哥窑基本看不到酥油光现象和“粥皮”。下图是笔者哥窑王收藏的元代中晚期哥窑型作品,底部也有酥油光现象。
7、哥窑有金丝铁线,分三种类型。A、即有黄色或褐色“金丝”也有黑色“铁线”。B、只有黑色“铁线”。C、只有黄色或褐色“金丝”。8、胎色:不全部是紫口,但是都是铁足。上面第5条讲了口沿紫口和不是紫口的现象。底足垫烧或裹釉支烧支钉痕处一般是黑色或灰黑或褐色,褐色是烧好了的紫金土胎因为含铁量高在空气中再氧化形成的,刮开表面的褐色层,里面一般还是黑色或灰黑色杭州凤凰山紫金土颜色。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出的砖红色、灰色、灰白色、土黄色胎一般是元代中期到明初期的哥窑型作品。
下图是元代或元末明初哥窑型作品
9、支烧方式。裹釉支钉支烧居多,主要是洗、炉等较矮的作品;垫烧器主要是较高的立件作品如瓶类和器型体量很小的那类作品;防止塌底有的也有支钉痕;盘类支烧、垫烧都存在。存在器内支钉套烧现象,主要是中大型炉内套烧,炉内发现过3枚支钉痕,应该底部有3枚支钉痕的作品。葵瓣形洗一般是5-6枚支钉(南宋官窑葵瓣洗存在5、6、7枚支钉支烧情况,哥窑7枚支钉支烧的还没发现。)。窑址考古出土了存在1、2、3、4、5、6、8、9、10枚支钉支烧具,说明可能有对应的支钉痕枚数存在。清代乾隆和雍正哥釉有2枚支钉痕的情况。体量很小的作品是垫烧,如下图蒜头型小水注。a、下图是炉内支钉套烧,花盆或炉内底部都有支钉痕。b、盘子有垫烧有支烧。c、笔洗类一般是支烧,有4、5、6枚支钉痕,葵花洗一般是5、6枚支钉痕。南宋官窑除了4、5、6枚支钉痕存在7枚及以上支钉痕现象。10、胎质:杭州凤凰山紫金土原料胎质与浙江丽水地区紫金土和景德镇(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仿哥窑是黑色紫金土胎质)、福建邵武及其它地方含铁量高的紫金土胎质不一样。主要是南宋时用杭州凤凰山紫金土泥料与其它地方紫金土泥料有差别,南宋胎人工练泥颗粒细度、形态与现代机器练泥颗粒细度、形态也不一样。现代仿哥釉有胎质内添加黑色物质做黑胎的,并不是天然的紫金土烧造发色成的黑色胎体。这需要仔细有经验辨别才可以区分。(这一点对鉴别仿南宋官窑也一样。效果很灵。)11、听声音:南宋哥窑是多次施的多层釉和胎是半生烧,敲击声基本是发闷的低沉音,不清脆;有部分温度稍微偏高的半生偏熟胎,敲击声比较清脆,但达不到明清景德镇御窑(器)厂高温全熟烧官窑产品那么清脆。(南宋官窑敲击也有类似南宋哥窑这个声音特征。)二、内在特征1、金丝铁线微观:有类似南宋官窑的大开片,也有中等开片和小的鱼籽纹开片。铁线较深,有黑色渗进物(微观看很像碳粉)与褐色物熔融固定;有的金线是紫金土液染色仅有褐色物,有些熔融固定,有些仅渗入。铁线或有些金丝铁线上施一层薄薄的釉覆盖防止褪色或调色,有些金线上没有再施一层薄釉。有的金线是染料或植物沁出液(如茶水)染色。2、南宋哥窑气泡微观“聚沫攒珠”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形态有些不一样,清代的气泡大小相对偏均一,层次感没南宋的强。不过有些近现代黑胎哥釉仿品能仿出类似南宋时期哥窑(官窑)的“聚沫攒珠”气泡形态。传世哥窑流传了年左右,放大倍微观看气泡破裂呈现自然破裂状态,而近现代仿品做旧气泡破裂状态不自然。3、多层施釉现象:仔细观察南宋哥窑断面可以看到多层釉现象(南宋官窑也是如此。)4、关键化学元素含量:氧化钾+氧化钙含量在12.5%-18.5%之间,氧化钾含量:氧化钙含量在1.0:1.1-2.3之间,在1:1.5左右居多。5、特别注意的是釉的质感和胎土的质感,南宋哥窑当时的配釉原料、胎土原料及龙窑、多层施釉工艺等综合因素决定了南宋哥窑独有的特征,后仿品不能百分百达到。这需要对真品南宋哥窑仔细观察揣摩体会,提高对南宋哥窑鉴赏的悟性。符合以上特征基本可以判定是南宋哥窑,这需要长期仔细观察和归纳总结实际经验才能建立能快速准确鉴定真品哥窑、辨别伪品的高超技能。热释光测年代有一定的科学性,据说也有测定不够准确的情况,如果眼学能准确判断真伪的情况下,不一定要借助热释光。三、仿品的特征1、元中期到明初期仿品:器型是仿南宋哥窑,但器型不如南宋哥窑规整,也显笨拙,有的釉质玉质感不如南宋哥窑;有部分玉质感还可以,但釉质纯净度没有南宋哥窑好,施釉也比南宋哥窑显得随意,釉面没有南宋哥窑那么规整。胎色比南宋哥窑色种类多,有部分也是黑或灰黑胎,与南宋哥窑基本一致;还有部分是灰色、褐红色、砖红色、灰黄色、灰白色、土黄色等。金丝铁线中“金丝”部分一般不是特意染色。釉色发色没有南宋哥窑青色、粉青、浅青色、炒米黄那么典型。其釉氧化钾:氧化钙比例一般在1.0:2.0-2.3之间,氧化钙含量稍增加了。有缩釉现象,敲击声也是发闷,有些有酥油光。好的元代哥窑型作品与南宋哥窑较接近,是所有仿哥窑作品里最接近南宋传世哥窑的。下面是某拍卖所见的,判断应是元代末期仿哥窑的葵花洗。下面这件觚是国外某博物馆的,定为南宋,我认为是元中期到元代晚期的,因为其釉面较薄,质感也不如南宋哥窑,明初龙泉窑有类似器型而宋代不见类似器型。下面是博物馆(院)藏元代哥窑型作品下面是笔者哥窑王藏元代中期到晚期哥窑型四方洗下面图疑是元代中、晚期哥窑型作品,有砖红色胎质,底部施釉较随意。2、明代仿品:见到非黑色、灰黑色胎哥釉,一般判断就是明代宣德及以后的作品了。明宣德、成化官窑哥釉一般都有楷书官款。但明代永乐可能存在黑胎哥釉,明初洪武和永乐年间官方曾在龙泉订烧过龙泉窑瓷器供宫廷使用,下图的高足碗是明代永乐器型,是黑胎哥釉,与龙泉地区窑址出土瓷片对比很类似,此黑胎哥釉高足碗很有可能是永乐年间在龙泉订烧的无款哥釉官窑器,只是不能实物上手只能根据器型及釉面特征推测。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永乐年制作的白胎哥釉青花漏斗。下图是笔者收藏的明代正德哥釉花觚下面4图四是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展示的明代哥釉瓷器。明宣德和成化的御窑哥釉瓷器都有楷书款。
下图明代崇祯哥釉铁泥花笔筒
3、清代仿品:除雍正、乾隆官窑,清代其它朝文献资料和实物所见景德镇地区仿品基本都是白色胎质,仿得最到位的是雍正和乾隆御窑厂的无款黑胎刻意慕古作品。雍正和乾隆官窑大部分圈足垫烧,少部分是支钉支烧,基本都是黑胎,但景德镇紫金土胎质与杭州凤凰山的不一样。青色系釉色很接近,但少见缩釉现象,釉面很少见缩釉孔,底部很少见缩釉孔和缩釉带,过于规整,估计是单层到二层施釉,与釉的配方有关,也与景德镇御窑厂是非龙窑烧造有一定关系。少部分雍正、乾隆官窑刻意模仿南宋哥窑作品是有支钉痕有缩釉孔或缩釉带的黑胎无款刻意慕古作品,釉面质感与南宋哥窑那种更加肥腴釉面质感不一样。绝大部分官窑哥釉有官窑篆书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根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检测的数据分析,雍正的仿哥釉釉层氧化钾含量大于氧化钙含量,与南宋哥窑氧化钾小于氧化钙比例正好相反。乾隆的仿哥釉釉层氧化钾含量小于氧化钙比例,这与南宋哥窑釉层类似;乾隆氧化钾+氧化钙成分含量之和小于南宋哥窑氧化钾+氧化钙成分之和。
以下几图是带官窑款清代康熙到宣统哥釉瓷器
下面是清代不同朝的哥釉器
下面2图是哥釉拍品或博物馆藏品,是雍正或乾隆的无款黑胎哥釉官窑,与南宋哥窑有区别。4、现代仿品:可以做成多次施釉多层釉和缩釉孔(带)现象,由于取不到杭州凤凰山紫金土,浙江龙泉、云和地区和福建邵武地区、景德镇地区黑色紫金土胎质与杭州凤凰山不一样,有的黑色胎质是加入了黑色物质染成黑色,胎质胎色有一定差别(这一点也是仿南宋官窑的共性)。从器型、釉色、釉质感、葵口、缩釉现象等很多细节地方都达不到南宋那种状态或美感。福建邵武地区釉质纯净度不够。景德镇地区仿品大多是白色胎质,少数黑色胎质,部分白色胎底足外表刷了一层黑色或酱色釉汁,景德镇地区仿、哥釉和南宋哥窑情况都有,容易鉴别。南宋是人工和蓄力(牛)练泥,现代一般是机器练泥,胎的质感和颗粒不一样。现代一般是气窑、电窑,与南宋哥窑用柴在15-20米的龙窑里烧成的釉质感、“聚沫攒珠”形态也不一样。为了增加气窑、电窑釉层内气泡形态与柴烧窑釉层内大小不一、层次多样气泡形态的相似度,气窑、电窑进行二至四次复烧,不过仔细辨认还是可以分辨出来。下面5图是现代景德镇哥釉仿品下面3图是现代福建邵武地区仿哥釉5、明、清时期宜兴窑、石湾窑、漳州窑哥窑:白色系胎质居多,其中宜兴窑哥釉作品属黑色近似紫砂泥胎质,这三类窑釉面颜色、质感已及胎色、胎质感与南宋哥窑差距很大,比较容易区分。下图是明代石湾窑哥釉下图是明代宜兴窑哥釉
下图左上是明代漳州窑哥釉6、南宋龙泉仿哥窑:釉面纹路是浅白断纹,象网纹瓜网络纹,没有金丝铁线现象,胎是灰黑胎、灰胎、灰白胎,透明度相对高,玻璃质感强,釉质不一样,容易区分。由于南宋时期龙泉哥窑是官方主导制作或订烧,也非常精美,价值较高,现在有仿南宋龙泉小梅镇瓦窑路窑作品("龙哥"),但瓜络纹、釉质等不一样。下面几图是故宫博物院展示的南宋龙泉哥窑(龙泉小梅镇瓦窑路窑作品)下图是天下龙泉展展示的龙泉瓦窑路窑址出土偧斗。
下图支钉烧南宋龙泉哥窑琮式洗是佳士得曾经的拍品。下图是笔者哥窑王收藏的南宋龙泉哥窑琮式洗下图是部分现代龙泉仿哥窑中的很少几个,展示一下。龙泉地区发现了一些黑胎、灰黑胎哥釉瓷片,釉质与南宋哥窑也不一样,不是典型的南宋传世哥窑。见下图。很有可能是元代到明代的作品。四、遵循常识:南宋哥窑是南宋宫廷御用文房和厨房用品,在修内司内窑(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烧造,量本来就少,流传了年至今,存世量已经非常少了,真是凤毛麟角,所以看到哥窑需要仔细研究判断,看能否符合南宋哥窑特征。不要有知识没常识,有文化没智慧,认为南宋哥窑容易得到!五、以下是拍卖出现和私人收藏的南宋传世哥窑完整器、残器及瓷片。1、年苏富比香港春拍成交价为万港币的南宋哥窑花盆。2、年北京保利春拍南宋哥窑倭角洗。成交价及佣金多万人民币。3、年以前澳门中兴拍卖拍的南宋哥窑贯耳扁壶,成交价多万人民币。4、年德国某秋拍银包边葵瓣盘,成交价0万左右。5、香港万昌斯年春拍哥窑盏托
6、年日本东京中央拍卖春拍哥窑洗残器,成交价及佣金万左右人民币。
7、年以前拍卖过的南宋哥窑四方洗,成交价万人民币。8、年杭州西泠拍卖春拍哥窑蒜头水注残器成交价(不含佣金)80多万。9、其它的很有可能是南宋哥窑真品的传世哥窑(没上手,通过图片难以准确判断)。临宇山人藏葵瓣盘,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估价-万港币,流拍。10、下图是极有可能是南宋哥窑纸槌瓶(北京观复博物馆藏)。11、下图是不知是博物馆还是私人收藏的哥窑瓜花结合型水丞12、下图来自网络,很有可能就是哥窑梅瓶(年7月后随我对哥窑研究的深入,初步判断为龙泉窑作品。龙泉窑带金丝铁线的这类作品值得深入研究。)13、某拍卖公司拍品哥窑水丞
14、私人收藏部分哥窑残片,图片主要来自于东方陶瓷学会会员黄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