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罗万象
和气纳吉祥
中华九大仙草,出自唐代开元年间的《道藏》。中药仙草之三两人参(3两重的人参)人参是名贵补药,久服健身延年,有很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我国药用历史约四千年。强壮滋补,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自古以来,人参被誉为“滋阴补生,扶正固本”之极品。
中药仙草之百二首乌(年的首乌)首乌补益肝肾、益精血、壮筋骨。其性微温,味苦、甘、涩。著名的抗衰老方剂“首乌延寿丸”、“七宝美髯丸”就是以首乌为主药制成。用首乌可改善老年人的衰老征象,如白发、齿落、老年斑等,能促进人体免疫力的提高,抑制能让人衰老的“脂褐素”在身体器官内的沉积。首乌还能扩张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降血脂,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所以对冠心病、高血脂症、老年贫血、大脑衰退、早老征象等,都有预防效果。
中药仙草之花甲茯苓(60年的茯苓)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中药仙草之肉苁蓉肉苁蓉,又名大芸,主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
中医称其为地精或金笋,是极其名贵的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
在茫茫无际的沙海中,有一种灌木叫梭梭树,在这种灌木的根部寄生着沙漠之宝——肉苁蓉。梭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的树冠常年经受烈日的烘烤和狂风的撕扯,但却执着地吸取着大地的精华,并用其来之不易的精华毫不保留的滋润着荒漠肉苁蓉。
传说自然界中先有的荒漠肉苁蓉后有的沙漠,因为荒漠肉苁蓉吸尽了大地的精华,万物的灵气,所以才使大地变成了沙漠。因此,荒漠肉苁蓉也被称为“地精”。
苁蓉入药,由来已久。它甘而性温,咸而质润,具有补阳不燥,温通肾阳补肾虚;补阴不腻,润肠通腹治便秘的特点。因其补性和缓,方得苁蓉(从容)之名。
中药仙草之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又称冬虫草或虫草,它是冬虫夏草菌(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幼虫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主要生长在高海拔的森林草甸或草坪上。由于土质的缘故,生在森林草甸的上冬虫夏草颜色以暗黄棕色为主,生在草原上的冬虫夏草则以黄棕色为主;前者以四川、云南、甘肃产为多,后者以西藏、青海产为多。
冬虫夏草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调节内脏功能、调节血脂等功效,更有直接抗病毒、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冬虫夏草能对人体起到如此全面的保健作用,可谓神奇之极,也无愧自古以来“仙草”的美称。
中药仙草之海底珍珠《中药大辞典》称其:具有安神定惊、清热滋阴、明目去翳、解毒生肌之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中药仙草之深山灵芝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科学研究表明,灵芝的药理成分非常丰富,其中有效成份可分为十大类,包括灵芝多糖、灵芝多肽、三萜类、16种氨基酸(其中含有七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灵芝对人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治病种涉及心脑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呼吸、运动等各个系统,尤其对肿瘤、肝脏病变、失眠以及衰老的防治作用十分显著。
中药仙草之天山雪莲天山雪莲,藏语称恰果苏巴,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不但是难得一见的奇花异草,也是举世闻名的珍稀藏药。雪莲的根茎叶富含生物碱、黄酮类、多糖及还原性物质等,其花蕾更富含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具有活血通络、散寒除湿、滋阴壮阳等功效,治寒症。关于其药理,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本草纲目》、《楚辞》、《史记》、《山海经》谓其:天山有雪莲,生崇山之中,功能除寒壮阳、强筋舒络,治腰膝酸软,为延年益寿之极品。
中药仙草之铁皮石斛铁皮石斛,又名:黑节草、云南铁皮。属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圆柱形,高9-35厘米,花期3~6月。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属补益药中的补阴药:护肝利胆、益胃生津、滋阴清热,还有抑制肿瘤、明目护肤等功效。史料多有记载,《神农本草》: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本草纲目》亦称铁皮石斛有“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轻身延年”之功效。
中药常用仙草之黄芪黄芪是一种很常见的补气中药,有人甚至将黄芪称为中草药中的十大养生上品!之前在《女医明妃传》中,于夫人小产,允贤开具的药方中,就有黄芪!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习惯地泡上一杯黄芪水,排毒又补气。若是给黄芪搭配上一两味其他的中药,又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1.黄芪与防己
黄芪补气运湿,升阳固表。防己通经络水湿,泄降行水。二药合伍,益气升提与降泄通行并用,外宣内达,通行诸经,降泄不耗正,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水,固表祛湿之功。临床用于肌表气虚,肌腠风水逗留,肌肤浮肿,周身困重麻木,关节痹痛,汗出恶风等症。为治疗肾炎肾病气虚湿滞浮肿之要药。防己对消除局部黑斑,尤以目眶周围黑斑有效。
2.黄芪、麻黄与细辛
细辛散风寒,激发肾气,以化水饮。黄芪补益脾肺,益气行水。麻黄宣通肺气。三药合用,一宣肺开上源,一下通肾气,一补脾运中,分上中下三焦,肺脾肾,扶正祛邪并施,相辅相成,共奏补脾宣肺激发肾气化水之功。临床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复发属肺脾气虚,外邪犯表内侵少阴肾经者,较为适宜。细辛能激发肾气,对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在方中加入细辛激发肾气,能使虚弱阳气获得生机。
3.黄芪与肉桂、车前子
三药补气、温阳、利水,合用则升清与降泄并施,温阳与渗利并行,补气与利水并顾,相辅相成,更增淡渗利水之功。临床实践证明,温阳益气与渗利合用的利尿作用,较单用益气,或纯用温阳,或仅用渗利均较好。临床三药合用的消肿利尿效果较好。用治肾炎水肿属脾肾阳虚者,疗效满意。浮肿小便不利者用肉桂,小便多者用附子。
4.黄芪与金银花
黄芪补气升阳,益气托毒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能透达,为治疗疮疡肿毒要药。二药补清合伍,补不助热,清不伤正,托毒清解之功显著。疮疡肿毒,疮口久不愈合收口;糖尿病易生疮疖,时发时愈,用治颇宜。慢性肾病,久病气虚,热毒蕴结,肾功能损害,蛋白尿不得消除,二药合用益气扶正,托毒解毒,不伤正不助湿热。慢性肝炎,久病气虚,余热未净,肝功能损害,也宜选用,有益气解毒护肝之效。
5.黄芪与合欢皮
黄芪益气托毒解毒。合欢皮解郁结,活血消痈肿。合用相得益彰,增益气扶正活血、解毒消痈、祛腐生新之功。临床对肺痈、肝痈等内痈,久病气虚,邪毒不盛,痈疡久不收口者较宜。
6.黄芪与白术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健脾利水,主肌表之水湿,主在里之水气。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有保护肝肾功能,促进代谢等作用。白术健脾运湿,补脾益气。药理研究证明,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肌力增强,防止肝糖原减少,增加血浆蛋白,纠正血球蛋白倒置等作用。二药合用,能鼓舞脾胃气化,振奋生机,补脾气以化水,运脾气以行水,升脾气以降水,彻表彻里,表里水湿均主。临床用于气虚水湿停滞之肌痹重着、关节痹痛、水肿、假性肢体肥大等的治疗。肾炎肾病水肿属肺脾气虚的常用对药。对消除水肿,消蛋白尿,改善肌体营养状况,增强肌体抗病能力,均有重要作用。用治肝硬化腹水,应大剂量。
7.黄芪与山药
黄芪补益脾气。山药益脾气养脾阴固精。二药合用,补不滞气,养不腻滞,共奏益脾气养脾阴之效。此为施金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配伍,可降低血糖。治疗溃疡病,辨证选用二药,有补气止血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8.黄芪与防风
黄芪补气益气升阳而固表。防风疏风而解表。二药合用,补中兼疏,不恋邪不散邪伤正,相辅相成,更增益气固表御外风之功。临床用于气虚易感,表虚自汗,产后畏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也可选用,治疗和预防用药均有效验。二药配枳壳为“三奇散”,治虚坐努责、脱肛不收疗效满意。
9.黄芪与薏苡仁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运毒托毒。薏苡仁清利湿热,解毒排脓,兼能健脾扶正。二药合伍,一以补气扶正为长,一以渗利通行为主,补运托毒,相辅相成,共成益气行水,运毒托毒之功。临床用于慢性肾炎肾病水肿、肝性水肿属脾虚不运者,有消肿、减少蛋白尿功效。肿瘤化疗放疗期间用之扶正解毒,恢复体力,减轻毒副作用。衰弱性疾病用之有振痿起沉疴之效,但须坚持服用才有较好疗效。
10.黄芪与升麻
黄芪补气升阳,托毒解毒。升麻升中气,透解邪毒。二药合用,补托透解并行,托透邪毒之力愈增。气虚低热,顽固性口腔溃疡久不愈合,随症选用,有较好益气升阳、降阴、火托毒解毒、愈溃疡之功效。若又配伍桔梗治疮口久不收敛尤宜。气虚眩晕,可随症选用。黄芪含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利于增强体质,抗肿瘤。
11.黄芪与桑寄生
黄芪补益肺脾元气,益气升清。桑寄生补益肝肾。二药合用,脾肺肝肾并调,相得益彰,更增填补大气之功。张锡纯称二药并用“为填补大气之要药”。
12.黄芪与当归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鼓舞气化。当归养血,和血活血。气旺血生。二药合用,补气以生血,气血双调。气血调和,使阴火可敛可降。
13.黄芪与益母草
黄芪益气行水,托毒运毒。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解毒。二药合用补通兼施,补不壅滞,通不伤正。临床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属气虚水血瘀滞者,随证配伍二药,有较好消水肿、消蛋白尿、降血压、改善肾功能等作用。肝硬化腹水属气虚血瘀水聚者,用之有较好疗效。
14.黄芪与地龙
黄芪补脾肺元气。地龙通经活络。二药合用,益气助通络,活络而致新,共奏益气通经活络,促进组织复新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肾炎、肾病属气虚血瘀者。对无明显血瘀者也可辨病选用。二药含有丰富的硒,可增强肾功能,改善体质。配伍运用可获水肿消退,血压归于正常,蛋白尿转阴,肾功能改善等效果。中风偏瘫,口眼斜等属气虚血瘀者用为必备之配伍。又配钩藤,有益气平肝息风之功。三药均有扩张血管作用,合用治疗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及半身不遂颇有效果。
15.黄芪与大黄
大黄荡涤胃肠之积滞,凉血解毒,活血解毒。临床研究认为,大黄用于治疗尿毒症有通腑泄毒排毒,改善血行,增强肾脏排浊,促进肾脏代谢,补益人体某些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多方面作用。黄芪补益肺脾元气,益气升阳,托毒运毒。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抗肾炎样、促进代谢等作用。二药合用,攻补兼施,共奏振奋肾气,益气摄精,升清降浊之功。
16.黄芪与丹参
黄芪补益肺脾元气。丹参活血化瘀,养血。二药合用,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也旺,共奏益气活血之功。中风后遗症、胸痹心悸、肢体麻木等属气虚血瘀者用为要药。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肾炎肾病水肿,癥瘕积聚属气虚血瘀者均宜选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消渴属气虚血瘀者也用为要药。
17.黄芪与刘寄奴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益气运毒托毒。刘寄奴活血祛瘀,敛疮消肿,利水。二药合用,益气助行血,补气助利水浊,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活血,祛瘀浊解毒之功。
18.黄芪与川芎
黄芪补脾肺之气。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二药合用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血,祛风止痛之功。临床用于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者用为要药;用于气虚血瘀型高血压。
19.黄芪与莪术
黄芪补脾肺,益气升阳,生肌敛疮。莪术行气活血,消积止痛。二药合用,破中有补,补中有行,补消兼施,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气活血,祛瘀生新,开胃健脾之功。张锡纯谓“参芪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动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的消癥瘕”。
20.黄芪与泽兰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振奋气化。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加肝糖原,护肝,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泽兰活血利水,疏肝和营。二药合用,益气助血行,补气以利水,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功效。临床治黄必用泽兰,能促进肝脾血行和胆红素的排泄。黄芪益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二药合用对门静脉循环障碍确有通达作用,用治肝硬化之肝脾肿大、腹水有较好改善门静脉循环,改善肝功能,消腹水消肿等作用。
21.黄芪与葛根
黄芪补肺脾,升清阳。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对抗肾上腺素,且有利尿作用。葛根升清阳,鼓舞胃气上行,生津。药理研究证明,葛根能增加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反应有抑制作用。二药合物,一补气升阳,一升清活血,相辅相成,共奏益气升清,通血脉止眩晕之功。
22.黄芪与桑叶
黄芪甘温益气,固表止汗,补气摄血。桑叶甘寒清宣,疏解肺卫风邪,清热而宣燥气。《丹溪心法》称之“焙干为末,空心半饮调服,止盗汗”。《本草从新》谓之“止血……止盗汗”。二药甘寒甘温并用,补固清宣并施,补不壅滞,清宣不耗散,相辅相成,共奏固表清宣止汗,益气轻清止血之功。用于各种虚证的自汗、盗汗,气血阴、阳虚所致汗证均可选用。
23.黄芪与石韦
黄芪补益脾肺,益气行水。石韦清利湿热。二药合伍,补气行水与清利湿热并用,则补不壅滞,利不伤正,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水,清利湿热消肿之功。石韦有利湿热消蛋白尿、降血中尿素氮的作用,与有抗肾炎样作用的黄芪配伍,为治疗肾炎肾病脾肺气虚、湿热未净而致水肿、蛋白尿的有效配伍。
24.黄芪与知母
黄芪益脾肺之气,升举阳气。知母质润,养肺胃之阴,润肾燥。知母得黄芪使药性分毫不觉凉热,黄芪得知母使阳上升而阴液滋润。温补凉润相辅相成,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共奏益气养阴、养阴升阳之功。
25.黄芪与菟丝子
菟丝子益肾助阳固精。黄芪补脾肺,升清气提胎元。二药合伍,脾肾先后天兼顾,补固升提并用,相辅相成,共奏补气益肾固胎元、生精血之功。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让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